推广 热搜:

“食品级”化妆品目前尚不存在,化妆品企业应明确态度避免踩雷

   日期:2021-07-18     浏览:20    评论:0    
核心提示:“食品级”化妆品如今正站在风口浪尖。近期有媒体报道称,不存在“可食用”级化妆品;今年来多地药监局也发布消费警示,表示不存

“食品级”化妆品如今正站在风口浪尖。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不存在“可食用”级化妆品;今年来多地药监局也发布消费警示,表示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是商业噱头,涉嫌违规。但目前,仍有众多化妆品品牌标榜“可食用”,“食品级”化妆品依旧流行。



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日前,法治日报发文称,不存在“可食用”级化妆品这个概念,呼吁将“食品级”“可食用”纳入化妆品广告禁 用语。事实上,去年中国医药报也曾分析,依据我国相关法规及标准,化妆品不可以食用,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概念。





▍截自法治日报



现实是,为了满足Z世代年轻消费者玩趣、个性化,又追求高度安全的需求,很多化妆品品牌会在料体、包装、概念宣传各方面吸收奶茶等食品的特色,化妆品长得越来越像食品。同时,这几年以华熙生物为代表的企业将玻尿酸等化妆品中常见的美容成分应用到食品当中,食品与化妆品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都助推了“食品级”化妆品的发展,此类化妆品由此不断涌现。青眼在小红书上搜索“可食用化妆品”出现了上千篇笔记,电商平台上也有许多宣称“可食用”化妆品,以口红、唇膏、面膜及儿童产品居多。



但无论是一般的食品还是口服美容产品,化妆品与之都有着天壤之别,化妆品的作用原理是经皮吸收,而不是经口摄入来达到美容效果。宣称化妆品可以食用显然与法规规定的化妆品定义相悖。



因此去年至今,多地药监局发布消费警示称,这是商家为吸引消费者炮制的市场语言,化妆品不可食用,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概念,宣称“食品级”化妆品或涉嫌违规。





▍截自海南药闻公众号



除了地方监管部门发布预警,新规也明文规定化妆品标签禁止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因此品牌在广告宣称时也应当尽量规避使用“可食用”“能吃”等保证词来展现产品的安全性。



另外,儿童化妆品更要与“食品级”化妆品划清界限。因为在《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采取措施避免儿童化妆品性状、外观形态等与食品、药品等产品相混淆,防止误食、误用。



虽然监管层面统一态度,强调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但青眼注意到,某些化妆品虽然在产品标题上突出“可以吃”,但详情页也会注明“不提倡吃,安全到可以吃”,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风险。





▍截自天猫某yun妇唇膏详情页面



同时,某产品还特别解释,“食品级”及“可吃”、“能吃的”均指产品采用的天然植物原料等级。这也说明因为添加了天然食品级原料就宣称化妆品可以吃,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混淆视听,“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噱头大过功效价值。





▍截自天猫



“食品级”原料不等于可食用



“一支可以吃的天然口红”“吃到嘴里安全无毒”“一不小心入口也完全没有问题”……这些是“食品级”化妆品的标准宣传语。不仅“食品级”化妆品广泛存在,也不乏有品牌直接标榜为可食用天然植物护肤品牌(如下图)。





▍截自天猫



但根据上述信息可知,所谓“食品级”化妆品的支撑依据源自添加了食品级天然原料,并主张不含防腐剂、香精色素等风险物质。据悉,这类产品在宣传中多突出天然、有机、可食用、安全无毒等关键词,适用于yun妇、敏感肌甚至儿童。



从这些特征不难看出,“食品级”化妆品与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医美面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在于营造出一种比常规化妆品高出一个安全等级的认知,以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尽管化妆品行业里使用食品级原料十分常见,但在业内看来,食品级原料不代表一定安全,化妆品、食品对原料的安全性侧重点不同,“化妆品主要是考虑体表涂抹是否会引起皮肤过敏等反应,食品则要考虑肠胃吸收、排泄等代谢问题”,某业内人士指出,食品级原料也要符合化妆品原料的检测指标才行。



另一业内人士也强调,在化妆品中添加了食品级原料不等同于产品安全甚至可以吃,还需考虑用量、配伍等因素。据媒体报道,某儿童疑似在使用了“可食用”的口红后就出现嘴角红肿的现象。



另外青眼发现,某品牌旗舰店内销售的一款宣称可食用无毒口红产品备案早在去年9月就已注销。





▍截自天猫




▍截自国家药监局非特化妆品备案平台



态度明确,避免踩雷



近段时间,雅诗兰黛、丝芙兰等相继因虚假宣传被罚款数十万元,前不久国家药监局发布2021年下半年国家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全面监测面膜类、儿童化妆品类、彩妆类等18类化妆品,都被视为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打击行业违 法违规行为的信号。



如今,国家和地方药监局也对“食品级”化妆品明确立场,因此既然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化妆品企业也应当杜绝此类打擦边球的做法,合理合法宣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某电视剧出现了主角喝化妆品证明产品安全的情节,彼时不少网友就在微博中吐槽此举可能误导消费者。透过这件事也不难看出很多消费者对于“食品级”化妆品持反对态度。



不论是顺应市场,还是遵循行业监管方向,对于“食品级”化妆品都要坚决说不,否则迟早踩雷。



假的!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概念消费者需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食品级”化妆品真实存在吗?



据了解,近日,有读者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反映,自己给女儿买的儿童化妆品中,商家一直宣称“纯植物配方”“安全可食用”的口红,却让刚上小学的女儿抹过一次以后就开始嘴上起皮。起初,这位读者还认为是天气干燥,并没有在意。



但是,随着孩子因参加演出,口红涂了多半天后,嘴角出现了轻微红肿,这位读者才认为可能是口红导致的。“因为孩子要参加表演,我以为‘纯植物’的化妆品对孩子危害小,才花100多块钱买了这只口红。”该读者表示。



近年来,坊间出现“食品级”化妆品的说法,商家宣称这类化妆品原料都是“无添加”“纯天然”的,更安全有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依据我国相关法规及标准,化妆品不可以食用,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概念。



首先,食用品和化妆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2021年1月1日发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另外,《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对化妆品广告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



并且根据我国《化妆品名称标签标识禁 用语》规定,化妆品宣传不能含有“纯植物”“纯天然”等虚假夸大用语,而“食品级”这一名词,就可以替换已被明令禁止的“纯天然”“纯植物”等概念。



那为什么还有消费者对此概念深信不疑呢?市面上宣称化妆品是“食品级”的声音也有增无减呢?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化妆品消费也迅速崛起。201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市场规模因为疫 情原因相较2019年有所下降,为3958亿元。



疫 情好转后,202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4781亿元。此外,中国化妆品产量在近6年也呈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产量将达到199万吨。



除此之外,享受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已成为国内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共识,顺应这种环保潮流,在护肤品的生产和使用上追求自然、绿色,环保已成为护肤品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现在,自然和有机的健康和美容护理产品紧紧跟随食品的脚步。



近几年来,纯天然产品、有机产品备受追捧,同时也是未来护肤品市场的一个发展热点,也是各护肤品企业加强研发的重点领域。对于消费者来说,带有“绿色”“安全”“天然”的超大号标签一直以来深受追捧。



但是,这里所指的天然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纯天然产品并不相同,尤其在化妆品行业中所强调的天然概念,一般指产品原料来自天然不添加或极少添加石油化工合成原料、天然度在75%以上的产品。



据全球市场调查机构Future Market Insights公布的《天然化妆品市场:2013-2017年全球行业分析及2018年-2027年机会评价》报告称,2019年天然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到360亿美元,2027年将达到544亿3220万美元。



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一些商家便利用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化妆品的求美心理,玩文字技巧,用“食品级”替换那些已经被明令禁止的概念念,钻监管的空子,同时误导消费者。



那些号称“食品级”的化妆品、护肤品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商业营销噱头。明明是普通化学化妆品,被商家贴上“可食用”的标签后,不仅价格上涨,而且销量大增。



虽然今年以来,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发布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不过,“食品级”化妆品的营销套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广告法也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商家宣称化妆品是“食品级”涉嫌违规,对此现象,需要相关部门持续落实监管,进一步规范化妆品的宣传,严打夸大其词、名不副实的虚假广告。另外,消费者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明确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概念,避免落入诸多化妆品产业的“大坑”。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00202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