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国产手机解锁技术的背后: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搏杀

   日期:2021-07-18     浏览:13    评论:0    
核心提示:从2010年到现在,尽管国产机已经成功摆脱了山寨机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依旧是手机界的潮流风向标。首先明确的说,老局长

从2010年到现在,尽管国产机已经成功摆脱了山寨机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依旧是手机界的潮流风向标。



首先明确的说,老局长并不是一个果粉(当然也不是米粉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厂商的粉丝)。纯路人,不吹不黑地谈,苹果在国内消费市场的地位真的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撼动。说一万遍“小米/华为/三星/vivo/oppo/……yyds”都没法改变,苹果引领了指纹解锁、无耳机孔设计、无线充电、人脸解锁,甚至是买手机不送充电器等一众手机设计浪潮的事实……



这其中最可怜的当属三星,深耕无线充电多年,直到iPhone X出现,无线充电技术才相继被各大厂商挖掘并应用到手机上。



可谓是十年无线无人问,一朝苹果天下知。



只要是苹果推出关于手机的新理念,甭管发售之前网上骂声多少,产品出来之后总会有人真香。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苹果设计也有翻车的时候,那就是推出了“面部识别”这个功能。




生物识别的主战场只有5.8英寸



其实无论是指纹识别技术还是面部识别技术都不是苹果第一个安装到手机上的。指纹解锁早在2000年之前非智能手机时代就有应用;面部解锁方面,华为、三星都比苹果早入局。不过,随着苹果手机主打的“安全”这张牌深入人心,很多人在概念上就将面部解锁技术与iPhone结合在了一起。



而实际上,尽管面部识别不是一个失败的技术,但确实放在手机上不是很好用,尤其是在疫 情爆发之后。



毕竟苹果的设计师怎么会料到未来的“口罩时代”。



相信也有不少人体验过在地铁里需要用手机时不得不摘下口罩的尴尬;或者是超市排队结账时后面人在等待你的刷脸支付。



这个时候我就想问:苹果,你为什么要用面部解锁?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们拿开启了面部解锁的iPhoneX和前代产品iPhone 8(Plus)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iPhone X手机屏幕占比达到81.49%



从数值出发,简单8个字就能概括iPhone8→到iPhonex的变化:体积小了,屏幕大了。



iPhone想要扩大显示面积的思路是对的,但全面屏的解决方案其实不止一种,但扩大体积会不好拿(毕竟iPhone8 plus已经够大了),老局长当年读书的时候,智能机方兴未艾,就有个小伙伴拿着能插SIM卡的三星平板当手机来用同学,每次坐公交一只手抓扶手,另一只手举着一个硕大的平板,显得非常的克莱维尔。



尽管不少国内厂家开创式的采用了后置指纹解锁,但是局长不得不吐槽的是,后置指纹真的不符合人体工学。正常拿着手机的时候,单手永远不能正常解锁,尤其是手机支付方面,使用感觉十分不爽。



不能在使用过程中单手解锁的手机设计都不是好设计。



从指纹解锁一家独大到面部指纹两开花的发展历程,局长整理了一张图。




2017.9-2020.9发布主流机型及解锁方式



可以看出,市场经过iPhone的“教育”之后,人脸+指纹的解锁方式已经成为主流。而在解锁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的依旧是老大哥三星,继虹膜识别之后又勇于尝试超声波屏幕指纹识别。



这熟悉的剧情,局长坐等三星被当面NTR。



既然我们很清楚苹果在生物识别上“时尚教父”般的地位,那么很多人都想问一句:国产手机厂商还有机会在生物识别领域超越国外吗?



局长认真且负责地告诉大家,机会还是有的,但不一定是在智能手机领域。



首先,根据中国通讯信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市场规模约为200亿美元。北美市占率全球最高,达到33%,亚太地区市场占有率仅为24%。



很不科学的是,生物识别是个一人一识别的技术,从人口密度来看使用需求,亚太地区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发掘,至少不该比美国低。



而在我们熟知的智能手机领域却始终褪不掉技术同质化严重的“颜色”。



说的直白些就是“抄”。



镜头改一改像素扩一扩,添加几个新的背壳配色,加大一些内存,换上最新的芯片,外型尺寸一变,对于很多机型来说那就是一部“新手机”了。



尽管这些也是手机厂商在手机设计上的创新,但这种创新幅度对于消费者而言远不如从按键指纹升级到面部解锁、从插拔式耳机到无耳机孔、从有线充电到无线充电来得震撼。



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技术研发一个负面影响,当大家都开始执着于手机数据创新时,除非你像苹果一样积累了足够的知名度,成为了行业的代名词,否则最终多数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手机厂商的竞争格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并不是简单某项技术革新就能改变的。国内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发展仍是“道阻且长”。



但生物识别技术本身而言,国内技术大厂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局长这里拿小米做一个例子。




这是小米2020年发布年报中的产品领域核心战略。实际上华为与小米类似,已经很难称之为单一的手机生产制造厂商。尽管以手机起家,但目前更偏向于集团式企业,其业务发展也从手机中心逐渐靠向了手机X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也就是手机业务与智能家居、智能生活领域结合后的应用场景。



在新场景下,企业为抢占新的市场,形成先发优势,必须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国产厂商也非常有机会在AIoT领域发挥自己擅长的人工智能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并且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都有布局业务到人脸识别领域,四家企业融资总金额也达到了近100亿美元的局面。老局长也认为在未来5到10年的一个时间内,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革新,技术成本不断降低,人脸识别将在头部技术企业的带领下迎来新的、更高的爆发增长点。



指纹识别方面,手机厂商采用的主流指纹识别芯片有这几家:苹果收购的Authentec(美)、三星的主要供应商新思科技Synaptics(美)、美国高通(超声波识别)、被广泛采用的FPC(瑞典),以及中国的汇顶科技(许多国产厂商采用)。



例如,华为P10采用的指纹识别是FPC以及汇顶科技,小米6的指纹识别供应商依旧是汇顶科技,vivo X21屏幕指纹版,采用的屏内指纹供应商为新思科技(Synaptics)以及汇顶科技。而苹果iPhone 8系列指纹识别为Authentec,三星S9系列的指纹识别供应商为台湾地区的神盾。



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指纹识别供应商与手机厂商大多数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都是自由市场经济,谁的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就用谁的产品也成为了行业通识。



技术层面也是如此。



当前市场中,常见的主流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包含7种,分别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语音识别、笔迹识别与步态识别。



老局长先从层面跟大家分析一下,7种技术的不同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指纹识别三种成本分别对应了超声波指纹识别、屏下指纹识别与电容式指纹识别。三种虽同为指纹识别,但因为技术路径不同,在设备成本、分辨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生物识别的终局在哪里?



回归到问题本身,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生物识别?



为了科技感?为了时髦?



局长认为,生物识别的初衷还是在于便捷与安全。



根据2019年微软公布的数据显示,有4400万用户在重复使用密码。现实生活中,在多个不同平台使用相同密码的人比比皆是。随着服务边界的扩大,各个互联网服务商都会要求用户设置自己的登录密码,但是细数手机里数十几个甚至更多APP,很难保证密码各个不同。



尤其是同为6位数字的手机解锁密码、支付宝交易密码、微信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如果你的这几个密码全部相同,一旦一个人捡到了你的手机,那就是密码在手,天下我有。



甚至在部分APP上,每次登录都要忘记密码然后重新设置,再登录再忘记,也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无法避免的痛点。



而且账户密码的登录方式也让密码盗用变得更为猖獗,仅需一串数字就可以盗取你账户里的财富,盗取你的社交账号发布诈骗信息。



生物识别作为一种无需记忆的身份认证方式,不再需要反人类的记各式各样的密码。尤其是在银行、证券、教育、电子商务、保险、交通、安防等领域,生物识别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度。



在2015年支付宝融入刷脸技术之后,各大银行纷纷投入财力精力到生物识别中去。



平安集团的人脸识别在旗下的约20个专业公司中实现应用,招商银行也在银行端率先开启了人脸识别功能用于辅助银行开 户、风险评估等,并且投放了远程视频柜员机(VTM),到银行办卡变成了现场业务人员+VTM业务人员配合即可完成。




在当今的金融支付领域,生物识别正在逐渐抢占扫码支付与密码支付的市场,成为新的市场霸主。



结语



经历了从黑科技到手机必备,从手机必备再到打入金融支付领域,生物识别技术有了新的落脚点与应用方向。



AI四小龙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厂商在新技术上展现的强势推进力,国内产业生态也有着足够的环境土壤,有助于诸多企业在生物识别领域挥斥方遒。



老局长认为,部分厂商已经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以汇顶科技为代表的指纹解锁厂商。2020年4月,汇顶科技正式并首次成为三星屏下光学指纹方案提供商,首款搭载汇顶科技屏下光学指纹方案的三星手机为三星Galaxy A71 5G,在屏下指纹解锁市场,其市占率已经达到了75%。



借着手机市场的东风,国产生物识别技术能否打一场漂亮的仗,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0020281号-3